黃芪為常用中藥。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具有補氣固表、利尿、托毒排膿、斂瘡生肌的功能。用于氣虛乏力、中氣下陷、久瀉脫肛、食少便溏、便血崩漏,表虛自汗、氣虛水腫、癰疽難潰、久潰不斂、血虛萎黃、內熱消渴等病癥。
來源 1.黑皮芪: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Bge.Vat.mongholicus(Bge)Hsiar 膜莢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(Fisch.)Bge.的根。
2 .白皮芪: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-licus (Bge)Hsiar 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cus(Fisch.)Bge.的根。
3.紅芪: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.Mazz的根。
產地與分布 1.黑皮芪:主產黑龍江齊齊哈爾,寧安、內蒙昭、察二盟及寧武黑石灘等處。
2.白皮芪:主產山西渾源、陽高、繁峙、沁州等處。
3.紅芪:主產甘肅岷縣、武都、臨潭等處。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
鑒別要點 三種正品黃芪主要特征:黑皮芪外表皮淡黑色或香灰色。皮松肉緊、內色鮮黃或淡黃。味甘氣香,嚼之渣少或無渣;白皮芪,外表黃白色,皮肉緊貼、質堅挺,斷面具菊花心、氣香味甘,嚼之渣少。而紅芪則外表紅棕色,具核桃紋理。內面黃白色、質堅而稍韌、粉性大。嚼之味甜有豆腥氣。 織夢好,好織夢
而黃芪偽品及類似品約20多種,植物來源多樣。一般是根條類似黃芪。有的味甜而略苦、甚至麻口;有的味淡,嚼之有粘液。但一般均沒有正品黃芪的特有香氣和甘味,可資區別。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
名典鑒別 ①《神農本草經》:“黃耆。味甘性溫。主癰疽久敗創、排膿止痛……補虛。一名戴糝,生山谷。”②梁?《名醫別錄》曰:“黃耆生蜀郡山谷、白水、漢中,二月、十月采,陰干。”③陶弘景曰:“第一出隴西洮陽,色黃白甜美,今亦難得。次用黑水宕昌者,色白肌理粗,新者亦而溫補。又有蠶陵白水者,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。又有赤色者,可作膏貼。俗方多用,道家不須。”④唐?蘇恭曰:“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,蜀漢不復采用。宜州、寧州者亦佳。”⑤宋?蘇頌曰:“今河東、陜西州郡多有之。根長二三尺以來。獨莖,或作叢生,枝干去地二三寸。其葉扶疏作羊齒狀,又如蒺藜苗。七月中開黃紫花。其實作莢子,長寸許。八月中旬采根用。其皮折之如綿,謂之綿黃耆。然有數種,有白水耆、赤水耆、木耆,功用并同,而力不及白水者。木耆、短而理橫。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,折皮亦似綿,頗能亂真。但苜蓿根堅而脆,黃耆至柔韌,皮微黃褐色,肉中白色,此為異耳。”⑥陳承曰:“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,故名綿黃耆,非謂其柔韌而綿也。今圖經所繪憲州者,地與綿上相鄰也。”⑦元?王好古曰:“綿上即山西沁州,白水在陜西同州。黃耆味甘,柔軟如綿,能令人肥;苜蓿根,味苦而堅脆,俗呼為土黃耆,能令人瘦。用者宜審。”⑧明?《本草蒙筌》:“黃耆種有三品。木耆莖短理橫,功力殊劣,此為下品;水耆生白水、赤水二鄉,白水頗勝,此為中品;綿耆出山西沁州綿上,此品極佳,此為上品。……務選單枝不歧,直如箭桿,皮色褐潤,肉白心黃,折柔軟如綿,嚼甘甜近蜜,如斯應病,獲效如神。市多采苜根假充。謂之土黃耆,殊不知此堅脆、味苦,能令人瘦……每被亂真,尤宜細認。”⑨李時珍曰:“黃耆葉似槐葉而尖小,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,青白色。開黃紫花,大如槐花。結小尖果,長寸許。根長二三尺,以緊實如箭干者良。……其種收之,十月下種,如種菜法亦可。”⑩《增訂伙藥條辨》:“偽名介(蓋)芪,條硬無葉,色白不黃。按黃芪以山西綿上出者為佳,故名綿芪。色黃帶白,緊實如箭竿,幫又名北箭芪。”又炳章按:“黃芪科季出新。山西太原府里陵地方出者,名上芪。是地有大成義聚成育生德等號貨賣。又縛成把,其貨直長糯軟面無細枝,細皮皺紋,切斷有菊花紋,兼有金井玉欄桿之紋,色白黃,味甜鮮潔,帶有豆腥氣,為最首地。又大同府五臺山出。粗皮細硬、枝短味淡,作小把,為臺芪,俗稱小把芪,略次。毫州出者,性硬筋多而韌,肉色黃,為毫芪,俗稱奎芪,亦次。陜西出者,為西芪,性更硬,味極甜,更次。蛟城出者,為蚊芪,枝短皮粗,極次。四川出者,為川芪,小把,皮紅黑色,性硬筋韌如麻,味青草氣,為最下品。服之致腹滿。凡外癥瘡瘍用黃芪,如陰癰托毒化膿,及體虛痘瘡回陷,皆用生。陰疽補托轉陽用灸。皆太原產之上芪,立能見效。若側路(不是正路)雜芪充用,則為害甚烈,不可不辨矣。”
快速鑒別 1.黑皮芪:這類黃芪的特征是:外表皮淡黑色或香灰色。皮松肉緊,肉色魯黃或淡黃,粉性較大。具豆腥氣,味甘香,嚼之渣少或無渣。
2.白皮芪:這類黃芪的特征是:外表皮黃白色或黃褐色。皮肉緊帖,橫斷面有菊花心,中心黃色。質堅挺,具豆腥氣,味甘,嚼之渣少。
3.紅芪:這類黃芪的特征是:外面皮黃棕色或紅棕色,有核桃紋。內表面淡黃白色,質堅硬而韌,粉性特多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氣。